本文目录
1.古、近代天津地区因港兴城的历史回顾
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
由于天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天津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天津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天津港不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天津发展重心的转移。
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
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
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
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
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
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
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天津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
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
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直沽港的兴盛,使天津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
此后,英、法、美3国开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带沿河筑港,紫竹林港区开始繁荣。
由于外国航运业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规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的漕船运输逐渐被大型轮船取代;河运为主逐渐被海运取代;单一的漕粮为主货类逐渐被多样的外贸件杂货(洋货)取代;***港沦为殖民性港口。
此时,由于直沽港河窄淤浅,大型轮船不能上溯,兴盛了700多年的直沽港区逐渐失去了转运的功能开始衰落,港区中心开始东移至紫竹林一带。
随着紫竹林港区和对外贸易航运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各业的兴旺,拉动城市重心向租界地区转移,最终促成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基本景象,即以租界中心地带解放路两侧为主的商务办公区;以五大道为主的豪华住宅区;以小白楼和劝业场为主的商业区。
天津在开埠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
为了适应航运业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港区向海河下游东移至入海口处是一个必然趋势。
导致天津港区逐渐东移的直接原因有:(1)1900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塘沽后,为停泊军舰、运送物资和军队,各国开始在塘沽地区相继构筑码头。
(2)自1886年开始,海河出现了几次严重淤浅,促使中外航商在海河入海口处塘沽构筑码头。
当海河淤浅时,船舶可在塘沽接卸。
(3)1880年,清***在塘沽开办北洋水师大沽船坞;1888年京山铁路修至塘沽并由此延伸到天津,为塘沽地区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914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等人在塘沽筹建我国第一家生产精盐企业--久大精盐厂,后来又建起亚洲第一家碱厂--永利碱厂(今天津碱厂)。
塘沽近代工业的发展客观地要求发展港口。
(4)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为掠夺华北资源,在海河口北岸的沉积海岸上开始修建塘沽新港。
日本人原计划修建一个年吞吐量为2750万t的港口,由于侵略战争的接连失利,计划再三压缩,到日本投降时,工程量仅完成修订计划的30%。
1945年******接收后,也只能维持残局,再由于***军队撤离时的破坏,新港变成了百孔千疮的死港。
2.新中国成立后港口管理体制的演变和港口对天津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
2.1 1984年以前天津新港的发展和港口管理体制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港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新港分别于1951年至1952年,1958年至1961年实施了2期建设工程,不仅使新港得以恢复使用,而且扩建了码头泊位、库场,完善了其他配套设施,为港口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较好条件。
尤其是,为实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在三年内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于1973年3月开始的第3期大规模建港工程,使新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其成为北方第一大港奠定了前提条件。
自此,天津港区中心开始定位于塘沽的海河口。
1977年12月30日天津海河“四新桥”(现名光华桥)建成,海河断航,紫竹林港废弃,当年繁华的港区被改造成海河带状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与其他沿海港口一样实行中央管理体制。
根据1954年1月政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港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港务局归交通部海运总局统一领导,港口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港口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由交通部负责港口的生产、经营、建设以及主要人事任免等事项。
1958年6月至1961年5月,天津港曾下放河北省***管理(此间天津市下放河北省为省辖市)。
1961年5月,中央为了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力度,重新将港口划归交通部直接领导。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特别是受港口行业特殊管理体制的制约,天津的港口与城市在体制上处于分离状态。
虽然新港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港口未能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这一时期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发展,特别是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2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港口对城市发展重心的拉动作用
1984年6月,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天津港下放天津市***管理,将由中央***直接管理的港口领导体制改为由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财政管理体制。
从发展进程和实践来看,这种管理体制相对于中央管理体制来讲,具有的优点是:(1)将港口与天津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市场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港口向社会的全面开放,为旅客、货主、船公司提供全面服务,推动了港口由封闭型生产向开放型经营管理转化,从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多功能服务转化;(2)使港口在基本建设上既可以得到交通部的直接支持,又可在港口与地方的诸多关系上得到天津市***的支持,有利于港口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港口与地区经济的融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天津港实行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10多年中,港口现代化建设在泊位数量、吞吐量等硬件和软件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
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引挚作用开始发挥,在天津发展的历史上又一次掀起临港兴城的壮丽过程。
(1)经广泛调研、论证天津市***决定在港口西侧原塘沽盐场3分场地界上辟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
港口拉动天津经济发展中心战略东移的序幕由此启动。
(2)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港区内建立天津港保税区。
(3)1994年2月,天津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天津滨海新区”,确定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区。
港城互动的蓬勃发展,实现了天津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东移,为天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奠定了基础。
1997年12月20日至21日原国务院总理***考察天津,并正式宣布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即“天津市是环渤海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经过1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也存在一些弊端。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港城协调发展关系仍不明晰。
(1)港口究竟是中央所属还是地方所属关系不清。
名义上是以地方为主,但实际上仍是属于中央***。
由于权力分割,职责不明,谁也代表不了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实际造成所有者主体“缺位”;(2)港口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
天津市***只是在行政管理上对港口有一定的影响,即天津市***仅对港口的人事、公安和财务实行管理权,而重大投资和经营决策权仍由中央***决定。
港口管理权下放不彻底,使城市难以全面履行对港口的行政管理和监督,致使港口的生产经营不能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港口的需要。
因此,港口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
2.3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港口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资源的地位得到突显
2001年11月,国务院决定对“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进行新一轮改革。
其核心是将“双重领导”的港口改为地方***直接管理,并实行政企分开,加强港口的行政管理,促进港口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港口生产力。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港口法》立足于港口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着眼于我国港口的长远发展,确立了中央宏观调控、地方***进行具体管理的港口管理体制,实行“一城一港一政”。
以法律形式将港口管理模式确定下来。
根据《港口法》的规定,港口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交通部作为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港口实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天津市港口管理部门按照“一港一政”的原则依法对港口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港口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法从事经营。
在新一轮改革中,天津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断地得到贯彻实施,2004年6月3日天津港正式挂牌成立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港口企业集团。
这标志着天津港从计划经济时期政企合一的单位,转制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特大型企业。
在新一轮改革进程中,天津的港城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为“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法制保障。
天津市***从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地指出,港口是全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天津港的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天津的城市定位,必须摆上突出位置加快发展。
天津市于2003年5月27日和2004年8月6日专门召开了两次港口建设工作会议,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港口及其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揭开了天津港城关系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为天津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港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前提保障。
1、邢台历史悠久,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商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地。
2、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
3、战国为赵国信都,墨守成规区属赵,因“赵襄子食采于引,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始于此。
4、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置信都县,辖区属邯郸郡(一说属巨鹿郡)。
5、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
6、东汉属魏郡,三国时公属广平郡、世鹿郡。
7、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邢地属之。
8、唐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至德二年复邢州。
9、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德府,金复改为邢州。
10、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主顺德府,金复改为邢州。
11、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府为顺德路。
12、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清因明制。
13、中华民国初期废府留县,属直隶省。
14、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道废,各县均直隶于省。
15、 1936年在邢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6、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日军侵占邢台,设冀南道,不处改顺德道。
17、与此同时中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府,辖区公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8、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
19、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成立并恢复河北省建制,撤销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等县,撤邢台市为邢台镇。
20、 1952年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53年邢镇复升格为邢台市。
21、 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宁晋、新河划入石家庄专区。
22、 1964年,临西县归属邢台专区,辖区为1市17县。
23、 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辖两面三刀区与邢台地区分设,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
24、 1986年、1987年,南宫、沙河先后改建为县级市。
25、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邢台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所属县工归邢台市管辖。
26、至此,邢台市下辖2区、15县、2个县级市。
27、邢台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在3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四代建国,五次定都〔商祖乙九祀甲辰圮于耿,迁都于邢;周成王四年,周公子姬苴在建邢国;汉高帝元年,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治襄国;东晋咸和五年九月,石勒建都襄国;永和六年三月.后赵新兴王石祗即帝位于襄国;永和七年七月,刘显在襄国称帝〕。
28、商周以来,邢襄大地几曾演出过威武雄壮的活剧,产生了一大批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英贤和事件,地上地下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29、元代世界级科学家郭守敬是邢台人,有17项科学成就领先世界几十到几百年,郭守敬大都(北京)治水设计了白浮堰24道闸坝和斗闸,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至今北京水系结构依然是当年郭守敬治水时的框架,通过郭守敬博览城。
30、展现其在天文水利上的不朽业绩;邢台西部的凌霄山经考证是当年黄巾起义的大本营,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目的、有纲领的农民起义。
31、史学家给予很高评价,其领导人张角是邢台人,现凌霄山遗存颇丰,名人名事名山三位一体,开发古兵山寨得天独厚,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三大革全太平王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中承先启后,给辛亥革命起了示范作用.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其发源地在邢台威县。
32、流行在山东、河北、河南的梅花拳就是义和团前身,现在邢台平乡每年二月都要举办梅花拳祭祖大会,拳友来自海内外,人数达数万之众;平乡的沙丘平台,是当年商纣王“酒池肉林”,赵惠文王“沙丘宫一囚龙之地”。
33、秦始皇“平台凉尸”之处;邢台的“太平道乐”源自张角所创的太平道教,是世界道教界、音乐界的一朵奇葩。
34、柏乡汉牡丹不仅与洛阳牡丹、菏泽牡丹齐名,而旦被誉为“柏乡牡丹先天下”。
35、此外邢台还有僧一行、扁鹊庙、宋璄碑、道德经幢、唐陵石狮等。
36、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奇洞、险寨、古林、云海”临城崆山白云洞,被中科院专家称为“中国首次发现,世界未见此类报道”的“世吴奇观’“小天池被专家誉为太行山中段的一颗翡翠;前南峪农业生态观光区被评为“全球环保五百佳”之一,被林业部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极富特色的生态农业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国家级新闻媒介多次报道,此地还是42年抗大旧址,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徐向前、河长工都在此学习过。
37、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和名洞古林形成了多层次、广内涵、高品位的邢台旅游资源。
38、邢台历史悠久,禹贡记为冀州之域。
39、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
40、战国为赵国信都,墨守成规区属赵,因“赵襄子食采于引,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始于此。
41、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置信都县,辖区属邯郸郡(一说属巨鹿郡)。
42、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
43、东汉属魏郡,三国时公属广平郡、世鹿郡。
44、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邢地属之。
45、唐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至德二年复邢州。
46、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府,金复改为邢州。
47、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主顺德府,金复改为邢州。
48、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府为顺德路。
49、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清因明制。
50、中华民国初期废府留县,属直隶省。
51、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道废,各县均直隶于省。
52、 1936年在邢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53、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日军侵占邢台,设冀南道,不处改顺德道。
54、与此同时中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府,辖区公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55、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
56、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成立并恢复河北省建制,撤销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等县,撤邢台市为邢台镇。
57、 1952年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53年邢镇复升格为邢台市。
58、 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宁晋、新河划入石家庄专区。
59、 1964年,临西县归属邢台专区,辖区为1市17县。
60、 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辖两面三刀区与邢台地区分设,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
61、 1986年、1987年,南宫、沙河先后改建为县级市。
62、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邢台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所属县工归邢台市管辖。
63、至此,邢台市下辖2区、15县、2个县级市。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