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健身行业的发展趋势(健身行业目前发展趋势)

2024-01-19 7867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国内健身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2. 运动行业的发展趋势
  3. 健身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4. 健身行业发展前景

健身行业发展速度可观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健身服务行业产业链分析

  

健身产业,是以健身服务提供商为中心,上游延伸向健身器材、健身场馆、营养补剂等运动产品制造商,并通过会员卡、私教、营养品、电商等方式

  

对接下游健身用户。随着健身意识的普及,我国健身行业规模初现。

  

随着我国人民健身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和健身房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我国健身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体育总局与国务院分别颁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等,目标是把全民健身打造成国家名片。201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41.3%左右,庞大的健身人口为健身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上升,201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41.3%左右,庞大的健身人口为健身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2017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约为1500亿元,近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7%。

  

2012-2017年中国健身产业产值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统计情况

  

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健身行业发展的速度依然比较可观。健身俱乐部总数及会员总数逐年递增,增速有上升趋势。

  

2012-2017年我国健身行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7%,2017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约为1500亿元。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引导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能实现1850亿元,到2022年健身产业规模将进一步超过2000亿元。

  

2018-2022年中国健身产业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延展服务广度,覆盖各年龄阶段用户差异化的运动健身需求

  

在不同的年龄段,用户的成长情况、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随时间发生变化,运动健身需求也发生改变。青少年和青年身体状况较好,偏爱较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中年用户应对工作家庭压力,解压、减肥需求增高;中老年用户身体条件下降,对养生健体、社交属性强的低强度活动需求较大。运动健身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特征做出相应的服务调整。

  

细化服务颗粒度,覆盖不同运动偏好用户更垂直细分的需求

  

面对数量庞大、层次不同、偏好各异的用户群体,运动健身行业需要进一步细分用户画像,并细化产品服务的颗粒度:一方面,挖掘不同运动偏好的用户特征,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特点提供更合适的垂直服务,如为不同水平的跑步爱好者设计不同难度的跑步课程等;另一方面,按照不同的社会需要、消费层级或其他可选维度,对用户群体类型进行再细分,推出适合该类人群的差异化服务,如帮助基础薄弱的小白用户入门,为中高端的健身爱好者提供订制化的训练体系等。

  

挖掘服务深度,打通多种生活场景,构建运动健身生活体系

  

运动健身理念已经融入运动健身人群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智能科技的应用,运动健身企业能够在用户生活中找到更多服务的切入点,打通多种生活场景,为用户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运动生活体系。

  

智能科技+运动健身的有机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行之路

  

针对现在运动健身行业的痛点,智能科技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多问题解决途径,科技与运动健身服务的结合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行之路,所以企业应当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在智能科技的研发应用上加大投入,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

  

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打造完善的运动健身生态

  

运动健身行业是伴随着用户的需求变化而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健身企业要围绕用户需求,挖掘用户生活中更多消费点与消费场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智能科技的应用融合到运动场景建设、运动装备开发以及优质课程服务创新中去,最终为用户打造更加完善的运动健身生态。

  

智能科技已经开始应用到运动健身领域的各个环节

  

如前所述,智能科技+运动健身的有机结合是未来行业的升级方向之一。而在现阶段,许多运动健身企业开始加快智能科技的应用研发,赋能传统运动健身行业,以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健身服务,这也符合调研结果中用户对健身服务升级的期待。

  

1、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渗透率和健身房留存率低,但其实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健身呈现全民化、线上化、多样化、专业化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数据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运动政策的支持,运动健身与民众生活越来越紧密,运动健身不仅仅局限于运动场,更拓宽于家庭、办公、室外、户外等更多空间中,让运动健身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随着Z世代的崛起,健身不仅仅是运动,还有减轻压力、社交等多重需求。但大部分消费者仍未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通过硬件、内容和场景切入,保证用户持续使用的智能化健身也是未来的趋势。人们对健康的热爱从未改变,健身行业将迎来持续增长,线上线下更加融合。

  

本文核心数据:健康自评得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聘请教练意愿

  

1、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国民运动健身参与度增加

  

从《2020国民健康观察报告》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整体国民对自己的健康期望值都在8.7分以上,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活得长不如活得有质量。然而有质量的生活品质是建立在拥有健康的身体上,因此国民也逐渐关注强身健体的生活方式。

  

运动健身成为健康生活的新标配,闲暇跑步、撸铁健身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锻炼方式。根据陌陌发布的《2020网民健身报告》,61%的网民每周运动健身超过3次,仅有12%的网民几乎不运动。

健身行业的发展趋势(健身行业目前发展趋势)

  

2、需求与政策规划双重驱动,2025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望达到317万人

  

我国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正在从欣赏向参与转化,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再到“我爱健身”“我会健身”,近三成的健身房会员聘请教练的原因是健身入门,这部分会员相信以健身小白居多,他们希望通过专业的指导学习基本健身知识,正式开启人生健身之旅。而近一半的会员希望教练能让自己的健身训练更有效、更高效和更安全,这部分会员通常带有清晰明确的训练目的,比如减脂、塑形、康复等。也有一小部分人对自己的训练的坚持和自觉性没太大信心,希望有教练督促和引导。

  

然而,经过我国体育事业多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7月,我国已经拥有147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意味着平均每千人就有一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全民健身活动。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更是要求,到了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即粗略计算,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将达到317万人。

  

除了健身人士对指导教练的需求变大,国家也在积极推行政策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增加。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建设。经过我国体育事业多年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全名健康意识提升,导致大众对健身专业人士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出现,又影响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全民健身活动;我国健身培训市场的潜力被挖掘。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健康意识的提高在带动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健康食品的发展,近年来健身食品资本频频入局。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健康食品宣传的健康理念很好的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调查显示约65%的消费者愿意为宣传有益健康的产品买单。未来随着健康产品不断的丰富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这一赛道还将涌入更多的竞争者。

  

面对健身行业智能化的必然趋势,众多资本开始进入市场。2020年国内健身行业共发生42起投融资事件,其中健康食品16起,占比最高;其次是智能健身与实体门店,均为7起,占比均为16.7%。

  

健康食品往往与“轻食”挂钩,现代的轻食概念兴起于国外,从英式下午茶到西式简餐,制作简便的点心、三明治构成了早期轻食的雏形。后来,轻食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日式餐饮的“定食”理念,并逐步表现出“三低两高”(低热量、低脂肪、低盐、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特点,越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发展至今,轻食概念进入健身行业演变成了代餐产品,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代餐产品分为全面营养型与部分营养型,其中全面营养型主要指液体类代餐、代餐奶昔等;部分营养型又分为主食类与非主食类,具体情况如下:

  

对于代餐食品,大部分消费者选将其作为晚餐或午餐,其中在晚餐及晚餐前后食用的消费者最多,为35%,用于午餐及午餐前后的消费者为32%。代餐产品大多用来替代正餐,用于应酬或者正餐之外的场景较少。

  

3、消费者消费意愿是行业火热的基础

  

目前大部分代餐产品价格普遍更高,但是仍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据了解,消费者购买代餐产品的动力主要是因为其宣传中提及的健康元素,而关于消费者支付产品溢价的意愿调查显示,消费者最愿意为宣传有益健康的产品买单,这一比例大豆了65%;其次便是优质产品,占比达到了51%;剩余的支付动力因素则均低于50%。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