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文旅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文旅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4-03-23 8870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八大维度解析2021年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2. 明庆忠丨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落地实施
  3. 广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文)

1、在疫情的冲击和挑战下,我国文旅产业经受考验,不停探索新的供应、商业模式,企业主体也不断优化业务结构,2021年我国步入后疫情时代,同时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文旅产业将沿着党的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在复苏中重整旗鼓再出发,不断发现新机、开创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绿维文旅从八大维度分析了2021年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

  

2、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无文化不旅游”——文旅产业的新价值时代已经到来。近几年互动化博物馆、古街、古镇成为线下市场热门的文化和旅游景区品类,文创平台也成为线上文化消费的新方向,消费者更注重消费的“美、趣、品”,文化活动也在逐步丰富旅游市场,整体拉动旅游综合消费。2021年春节假期期间四川省文旅厅的数据显示“街子古镇”接待游客人数全川第一。

  

3、文化的最大特色在内容,旅游的最大特色在市场。2021年已经开启,大步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进发,放大产业新格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以文化做内容体验、以旅游做市场营销、以科技和金融做坚实支撑,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思路。新的发展阶段,要不断满足游客人性化、亲情化、多元个性化的需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体验导向型文旅融合项目的供给,讲好中国故事,凝聚文化自信。

  

4、《“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也提到“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

  

5、红色文化旅游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6、“圈层化”文旅消费市场不可估量

  

7、文化艺术全面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

  

8、跨界维度:探索多元深度融合创新

  

9、文旅融合和跨界创新的趋势是以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为基础的,随着供给侧的不断改革,融合供给产品其实不断在更新,尤其是新冠疫情重创旅游行业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促使经营者更加积极探索、创新融合模式,让重启的旅游业焕发了别样活力。“旅游+航空”“旅游+零售”“旅游+农业”“旅游+直播”“旅游+科技”……这些崭新的商业模式正改变着行业格局、影响着需求端的选择和供给端的决策,成为2021及“十四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10、值得重点说的是,借助2022年冬奥会契机,2021年各地可以大大推进“旅游+体育”融合模式,并带动运动技能体验型旅游形态的大众化发展,比如滑翔、低空飞行、游艇等产品,从小众化群体、高消费需求转向大众化需求的一个重要形态。

  

11、“国潮+文旅”,解锁文旅新消费和新玩法

  

12、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有效融合

  

13、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投资拉动模式和重资产经营模式,以IP品牌来引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构建、提升文化和旅游品质成为重要方向。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形成原创IP内容及场景或联合热门IP内容及IP化场景,在文旅空间、场所,形成以IP作为头部内容、以多业态为载体的“情境”体验式消费场景,满足游客对美好旅游生活的期待和需要的文旅体验,达到IP赋能场域的目的,而以IP为内容的场景创新,还可对游客形成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即形成“一鱼多吃”的模式。

  

14、以“文和友”路边摊到超级IP为例:

  

15、早在2010年,文和友的创始人之一文宾就在长沙坡子街上摆摊卖炸串。2011年成立了“文和友长沙油炸社”品牌,至此,“文和友”正式开始面向市场,实行“一店一品”的模式,将老长沙经典小吃油炸串、臭豆腐分类开店,走上了“餐饮+文化”的道路。直到2019年,文和友升级为“超级文和友”,成为了长沙旅游打卡地、街市文化的新地标。

  

16、2021年即将开业的深圳文和友,再次跨界创新,同全球高端美妆新型零售品牌HAYDON黑洞联手打造的美妆场景体验场景,迅速受美妆、时尚博主、潮流人士等高度关注与自发打卡。可见,IP要不断创造用户感兴趣的内容,通过IP化场景占得市场,推动企业影响力。

  

17、升级“新文创”,打造高价值、正能量文化内容的文创IP场景

  

18、新冠疫情下,受2020年团队游需求大大萎缩的影响,众多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供应平台悄然退场,而凭借强大资本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携程、美团、飞猪等OTA寡头反而显现出不错的自救效果,文旅供应链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马蜂窝推出了以“云旅游”内容为主的“春风行动”、途牛也携手自身社群电商平台“苔客”热卖目的地特产、携程更是大力推动直播和特卖频道,OTA寡头不同程度的通过“变身”“自救”探寻了疫情中的新机会。

  

19、文旅OTA平台本身拥有从目的地到旅游消费者的漫长产业链,从供给端到销售端均有大量的流量积累,随着线上电商和直播带货业务的推动,不仅商业模式逐步被迫创新,更是获取了更多资源、定价权和流量导入,将平台优势更好的巩固。随着2021年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团游也将在整体萎缩趋势下逐步有序恢复,OTA平台将与资源端、渠道端以及文旅供应链之间更好的互融互利,实现良性发展。

  

20、此外,除了文旅OTA寡头外,一些地方旅投集团也开始开展文旅供应平台的尝试!

  

21、四川旅投集团与金堂县集采平台合作,打造一流文旅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四川旅投食品食材集采中心。

  

22、四川旅投商贸将加快实施集团1363战略,力争把公司打造成知名的“特色产品贸易平台、特色餐饮推广平台和集中采购服务平台”,全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文旅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将利用集团自身在全川的旅游渠道资源,打通各地市州优质产品的上游一手货源渠道,突破原始买卖关系,与当地政企密切合作,以集采中心作为实体中心,应季推出线上线下全覆盖的“产品月”、“产品季”。

  

23、受新冠疫情影响,作为“内容载体”的直播、短视频,迅速成为社交媒体新的流量入口,快速深入到各个行业,“直播+旅游”也成为旅游商家新媒体营销的新阵地,直播带货也成为旅游平台和商家恢复元气的首选,直播获客成本较低、带货效果不错,也有大批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员、酒店销售变身为“主播”。如今,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已经步入专业化跑道,也成为一种新的产业模式,通过用内容吸引流量,实现增粉和用户转化率的价值。

  

24、毫无疑问,“无直播不营销”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文旅社会化营销的强劲风口,2021年直播领域的精细化和细分化会成为新趋势,已有多地文旅局逐步启动“文化旅游网红直播产业孵化计划”,将网红直播模式引入文旅行业,着力培养文旅网红队伍,培育发展“直播+文旅”产业新模式。后直播时代,应从线上“关注红利”转化为线下“发展红利”,旅游直播的同时,导入更多当地的文化情景和故事,吸引消费者线下出行,发挥更大的文旅直播附加价值。

  

25、投资维度:集团发展与企业服务的平台化

  

26、地方旅投集团平台加速整合。在国资委“聚焦主业”的指导思想下,多地国有企业非主业资产不断剥离、重组,文旅相关业态不断并入当地文旅集团,各地文旅资产实现快速整合,成为引领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2020下半年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揭牌成立,合并原浙江省旅游集团、浙江浙勤集团,并整合省属企业、省级机关事业单位的旅游类资产。山东省也公布了省属企业文化旅游资产重组整合的决策,山东鲁商集团、山东黄金、鲁信集团、山东能源、山东高速、山东国惠等6户省属企业的文旅资产注入国欣文旅。2020年底武汉旅投集团也与体发投公司、武旅股份整合重组,更名为武汉旅游体育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武汉市整合旅游、体育资源最大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朝着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再出发。

  

27、文旅投融资服务的平台化。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文旅项目依然是文旅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占多数,其次是度假区、主题公园、度假村、景区、民宿、乡村旅游。整体呈现两大投资趋势,一是随着风险意识的防范,大而全的文旅投资逐步趋于谨慎和理性,一是跨行投资趋势明显,需解决投资与业态整合合作的问题。因此文旅项目与金融资本机构的对接需求,将不断推动文旅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发展,平台可基于投融资项目库、基金和投资机构的整合,通过线上、线下的文旅投融资信息交流、专题研究、线下沙龙、拟投资项目路演、拟投资项目现场考察等活动,有效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对资本的对接,实现专业价值。

  

28、文旅项目与资本的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化

  

29、文旅项目与新业态资源的招商对接服务平台

  

30、运营维度:综合能力提升和盈利结构调整

  

31、随着2021年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链企业的经营也回归正轨,无论是重资产为主还是轻资产为主的运营,文旅集团都将着重加强盈利结构的调整和综合运营能力的提升。

  

32、闭环商业收入结构的调整。文旅项目的盈利策略在疫情后必将进一步优化调整,尤其是二消产品的丰富和创新,随着市场个性、多元需求的增加,文旅企业还要深度挖掘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二消产品和定制服务,提升附加值,提高客单价的增长,这一切都要专业化改进运营团队管理,才会取得较好的经营成果和投资回报预期。

  

33、市场深耕下提高重游率。市场增长除了直播导流、体验渗透等渠道外,关键就是重游率。而重游率的关键就在于产品创新和情感体验策略,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34、智旅维度:文旅数字化转型将飞速增长

  

35、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数字化时代,文旅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也成为文旅高质发展、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动能,将迎来不可阻挡的大潮流。回看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数字中国指数报告》数据:文旅产业“用云量”处于初级阶段,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速超400%,未来还有广大的发展蓝海,文旅数字化转型将迎来飞速增长阶段。《“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也提到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作为“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的有力手段之一。“十四五”将进入科技驱动发展的文旅时代,科技助力产品形态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36、体验升级:旅游VR展陈互动、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强化“沉浸式”场景

  

37、数字推广: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在文旅产业的应用

  

38、智慧服务:搭建数字文旅的合作服务平台

  

39、智慧运营:基于数据,实现更高效运营管理

  

40、加强合作:深化科技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点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1、旅游业作为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扩大居民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低碳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其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认识、全面领会、把握内涵、落地实施。

  

2、原文:《落地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3、作者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明庆忠

  

4、我国社会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健时期,其主要特征是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分配失衡”转向“共同富裕”,从“高碳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旅游业作为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扩大居民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低碳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其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认识、全面领会、把握内涵、落地实施。

  

5、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下,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现旅游业质的跨越有其高质量要求。

  

6、其供给侧的“五优”是:产品优,这是高质量旅游的基础;服务优,这是高质量旅游的具体体现;效益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高质量旅游的动力;结构优,要切实优化结构,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管理优,这是实现高质量旅游的保障。

  

7、需求侧的“五心”是:旅游更加安全,让游客更加安心;旅游更加文明,诚信消费,让游客更加放心;旅游更加便利,旅游服务更加贴心;有更丰富多彩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让游客更加开心;更加理性的旅游,推进旅游“星级”“心级”服务,让游客消费更加舒心。保障侧的“五优”是:市场主体(企业)优,企业发展好产业才会好;人才队伍优;适应高质量旅游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体制机制优;基础设施和服务优;生态环境优。因而,旅游业要按照新的价值观导向、新的标准,基于用户体验、游客满意度来构建供给,构建更加充足、更加完善的旅游消费链、旅游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多产紧密融合,实现有效供给性增长;产品质量高,实现中高端结构增长;旅游新旧要素齐全,实现全链式增长;旅游环境好,实现绿色增长;管理水平高,实现高效率增长;服务到位,实现和谐、文明增长。

  

8、落地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有七条路径。

  

9、一是提质增效之路,兼顾产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通过突出特色,多维度创新,加强服务的标准化、特色化、个性化、细致化等,优化产品质量,塑造品牌。以产品的品牌效应激发需求,进而刺激供给。

  

10、二是科技创新之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场景和要素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为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11、三是绿色生态之路,旅游和生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始终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打造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在全产业链及整个系统中最大限度地营造绿色空间,将发展带入绿色循环。

  

12、四是全域协调之路,要跳出旅游办旅游,形成区域大格局,做到全域处处是景点,处处有文化,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在稳妥有序扩大旅游发展领域和范围时,融入区域文化,实现从空间到产业再到文化的转变和融合,让旅游发展温度与深度共存。

  

13、五是开放联合之路,要打破传统观念和陈旧思想,在规范市场秩序基础上,打开市场边界,与不同区域开展合作,扩大市场空间,打造区域合作发展共同体,建立合理有效发展联动机制、长期广泛的合作互惠机制、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等,促进对接,既合作共赢又差异互补,实现局部联合大于整体的效果。

  

14、六是共建共享之路,不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客的需要,也要能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增加政府税收,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和收入,能为各个利益相关者带来实惠。

  

15、七是规范便捷之路,规范有序的市场是游客放心大胆消费,经营者诚信经营,市场秩序井然,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主动适应产业改革发展需要,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供政策、制度供给,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完善的法制环境,要科学合理制定行业发展标准,为产业从业者提供相关的业务培训,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损害游客、商家等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事件。

  

16、通过上述实施路径,着力落实十大举措以使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够真正落地。

  

17、一是凝练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融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的发展格局中,与全域旅游规划、智慧旅游规划等“多规合一”、相互嵌入,提升规划的指导性和执行力。着力化解制约体制机制的因素,加快推进政府机构的职能融合和业务融合,并落实到共同的工作目标和行动方案中。

  

18、二是持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技术、资源、市场、产业等深度融合,要求创新与借力并举,提升资源价值,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以减少同质化、低水平重复,促进市场整合、品牌培育、资本运营、产业共生,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19、三是扩大旅游发展溢出效应。产生社会效益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是文化旅游的共同载体。城市开放空间、传统文化空间是全域旅游时代的最佳实践空间,通过创新的手法使之成为主客共享的文化体验场所,在公共服务体系上,对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城市游客集散中心等进行整合提升,统一服务职能,使之成为共同空间,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快形成由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社会大众、旅游者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体系,体现旅游的民生公益性。

  

20、四是优化文旅融合的空间布局。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注重增强系统性、配套性、协调性。科学分类、划分区块,清晰构建空间布局和规划分区,选择几大节点性区块,支持一批创意性强、震撼力大的优质项目,重点引入或培育几家战略性企业,发挥其先锋示范与引擎带动作用,串联“盆景”成“风景”,实现由点串线、连线成面,有效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增长。

  

21、五是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机制保障,如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工作推进机制、激励机制等。着力进行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杠杆作用,建立融资平台,设立发展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发展。

  

22、六是深度挖掘资源和创新产品。破除“资源依赖”,着力在主打凝练“专、奇、特”的特色型、发展现代手法和创意元素完美呈现的创新型、进行文化内涵活化和激发游客热情的体验型方面做文章,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有地域特色和亮点的新业态。

  

23、七是提升市场效率,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鼓励完善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鼓励各类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参与到文旅融合建设当中,优化市场投资结构;开放市场准入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地区乡村振兴相结合,充分发动地方民众广泛参与。

  

24、八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品牌建设。“有特色文化,没有特色品牌”一直以来是一个痛点,成为制约产业推广的“栅栏”。高质量发展应依托各区域内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品牌建设理论,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包装,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提升文化品牌价值。

  

25、九是强化智力保障,加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成立发展智库机构,通过“借智借脑”的方式建言献策。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设包括文化旅游规划、旅游商品设计、文化与旅游管理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制定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积极引进文化旅游高级专门人才,鼓励教育部门把初级人才培养纳入各级职业培训范畴,逐步形成多层次、立体型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员工持股激励、政府优惠政策等方式引进各类文旅人才,在人才强旅战略指导下,践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十是保证利益的平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旅游业兼具产业和事业双重属性,在发展中既要兼顾产业融合的效率问题,也要充分考虑事业的公益性问题,利益的分配既要体现效率特点,也要兼顾对非遗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突出文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地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现提出如下意见。

  

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我区“三地两带一中心”(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奋力推进新时代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破除瓶颈障碍,建立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

  

——坚持质量效益。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际眼光和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

  

——坚持品牌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全面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到2025年,通过发挥资源大优势,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经济主要指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省区、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1.加快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转型升级。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创新、旅游开放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催生中高端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2.加快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丝文化旅游、海洋休闲运动,建设一批高等级滨海休闲设施和度假酒店群。积极开发邮轮游艇、水上运动等旅游新业态。集中开发建设北海银滩、涠洲岛和钦州三娘湾、茅尾海以及防城港江山半岛、京族金滩等休闲度假景区。开辟海上跨国邮轮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亚热带滨海度假和海上运动休闲胜地。

  

3.加快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转型升级。以巴马、东兰、凤山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健康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健康旅游产业规模。开发业态丰富的长寿产品,定期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长寿养生国际旅游目的地。

  

4.建设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完善边境地区旅游交通体系,加强边境口岸景点景区建设。深化边贸旅游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建设边贸旅游产业园区,培育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边境旅游产业链。加快建设边关国家风景道,打造边关民族风情特色旅游线路。积极探索中越边境口岸旅游通关便利化新举措,完善跨境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跨境旅游国际化合作水平。

  

5.建设西江生态旅游带。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西江干流沿江城市自然山水风光、岭南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西江沿岸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旅游带。发挥西江流域多个精华旅游江段的独特优势和气候条件,挖掘西江文化旅游多元主题和特色鲜明的品牌价值,构筑绿色生态旅游廊道,着力打造成为多元化、国际性、全天候的黄金旅游带和中国水运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

  

6.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全面实施强首府战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强化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都市文化旅游商贸综合体,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娱乐、都市休闲等业态,做大做强城市夜间经济,建设成为以亚热带壮乡风情为特色、以会展商务和都市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对接大湾区的北部湾核心城市、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的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引领城市。

  

(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7.优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体系。不断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山水观光、休闲度假、边境跨国、民族文化等旅游产品,提升特色旅游影响力。培育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北部湾休闲度假游、中越边关跨国风情游、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桂北和左右江红色体验游、环大瑶山历史文化生态游、桂东岭南风光文化游、海上丝路邮轮游、桂中刘三姐山歌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滇桂粤边海国家风景道和西江国家风景道。

  

8.加快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广西丰富的健康旅游资源和长寿生态集群,全面发展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医疗保健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建设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开发与中医药及壮瑶等民族医药相结合的传统健康旅游产品。探索培育特色医疗旅游项目,打造医疗旅游康养小镇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开发长寿养生特色食品,发展养老旅居住宿,打造特色养生品牌,提升健康旅游消费,加快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

  

9.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推动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游戏游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引导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优秀原创动漫、音乐美术、影视创作,推出一批文化演艺精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创意设计,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

  

10.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住房、医疗、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支持发展森林度假和水利旅游,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小镇和水利风景区。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与矿业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工程和科技场馆等,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培育国际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线路。结合全区通用机场、北部湾邮轮母港和高速高铁建设,积极培育低空旅游、邮轮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产融合发展态势。

  

(三)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

  

11.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围绕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建设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重点建设南宁万有国际旅游度假区、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北海银基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新城、世界智力运动之城、世界实景演艺之都等一批新业态核心项目。加快推进南宁融晟天河·海悦城文化旅游项目、桂林雁山民国风情旅游小镇、桂林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项目、贺州黄姚古镇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柳州螺蛳粉特色小镇、防城港白浪滩·航洋都市里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规划建设理念先进、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建设。

  

12.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加大培育和创建力度,推动现有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提质升级,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大新明仕田园、防城港江山半岛、巴马赐福湖、北海涠洲岛、桂平大藤峡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宁明花山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园、涠洲岛鳄鱼山、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三江程阳八寨景区、贺州黄姚古镇、南宁百里秀美邕江·国际园博园景区、凭祥友谊关景区等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大力推进以桂北红军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左右江红色主题国家文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景区。

  

13.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引导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游宜业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各地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街区。重点打造提升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东盟数字文化创意园、梧州骑楼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桂林东西巷街区、桂林五通农民画产业园等一批文创产业园区(街区)。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主题特色突出、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聚集拉动作用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重点建设和提升阳朔兴坪古镇、靖西绣球小镇、合浦月饼小镇、苍梧六堡茶小镇、大化达吽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14.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加快建设花山岩画风景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兴安灵渠、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设左江流域骆越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加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大遗址、传统村落等保护开发利用,建设一批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探索将民歌民谣、民族说唱、音乐舞蹈、民俗民情、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餐饮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四)实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15.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程。全力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创建示范工作。重点推进防城港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龙州)建设。做好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县等品牌创建升级工作。

  

16.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推广。打造以山水旅游为特色主体的“桂林山水旅游”品牌、以滨海休闲为特色主体的“北部湾滨海度假”品牌、以康寿养生为特色主体的“世界长寿养生”品牌、以异国风情为特色主体的“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品牌、以民歌民俗为特色主体的“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集中打响做强广西五大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广西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节庆品牌、演艺品牌、美食品牌、地理标识品牌和特色商品品牌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7.文化旅游融合精品创作工程。加强文艺创作生产规划,推动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创作以广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题材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剧作品及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综艺节目。申请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艺术节,持续办好广西戏剧展演、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广西杂技魔术展演等品牌艺术赛事。打造一批影视、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创作基地,建设一批文艺创作、采风、展示文化休闲工作室。鼓励各类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在旅游城市或依托核心旅游景区开发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项目。

  

18.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建立安全便捷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通景区公路,完善旅游行业运营车辆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体系、风景道绿道系统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厕所建设质量与标准,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文化设施景区化建设,重点建设广西民族剧院,改扩建广西博物馆,推进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等一批自治区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具有旅游条件的广播电视设施等公共旅游服务站点。

  

19.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挂牌。

  

20.文化旅游智慧服务提升工程。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大数据产业,建设广西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游乡村等,建成“广西游直通车”和“一部手机游广西”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广西“数字文旅”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在节目制作、网络传输、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资源,建设广西文化旅游云平台,充实特色文化旅游视听内容,提供智慧旅游音视频一站式服务。

  

21.文化旅游惠民富民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公共设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人才培育等富民助推计划,形成文化旅游行业惠民富民新格局。实施文化旅游便民利民工程,推进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务站建设,推广文化惠民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重点景区适度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免费开放;鼓励实施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措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实惠。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有关产业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本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形成自治区统筹、市县主抓、部门联动的良好局面。自治区每年召开1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由各设区市竞争申办,对大会承办地文化旅游发展产业予以重点支持。

  

(二)加强规划引领。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全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建立规划统筹机制和“多规合一”机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施规划评估,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度。把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督察考核,促进规划实施。

  

(三)加强支持引导。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多渠道筹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适度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旅游服务贸易,扶持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出口。统筹使用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挥好各级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编制全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将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纳入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依托重点院校、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文化旅游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推动成立新型文化旅游智库和文化创业研究机构,加强文化和旅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区内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支持开展职业技术类的社会办学。探索与粤港澳地区、东盟国家的区域性人才培训合作。

  

(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涉文旅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开展全区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综合治理,确保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和旅游设备设施运行安全。

  

(六)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考核评价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将考评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适时开展督查检查,通报各地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文旅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文旅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